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La Chine royaume

在17世紀中葉後,由於法國王室以國家力量推動地圖測繪,歐洲的製圖中心由荷蘭逐漸轉移至法國。當中Nicolas Sanson即為法國王室效命的國家製圖師,由他開啟了18世紀法國製圖學發展的鼎盛時代。由於耶穌會士衛匡國的(Martino Mritini)《中國新圖()》廣泛流傳,改變人們對過去自15世紀以來藉耶穌會士L. Georgio繪圖法影響,所接納明代《古今形勝之圖》的印象,故本圖也將衛匡國、卜彌格(Michael Boym)等耶穌會士的見解納入。本圖清楚的標示出經緯度,雖然經度因為當時本初子午線與當代不同而東偏,但中日韓的相對位置均較為正確,所跨的經緯度也與當代的測繪頗為接近。由於長城正確的緊貼北緯四十度線,過去按照L. Georgio所繪一系列中國地圖中,北部各省北偏二十度的錯誤已被校正。但本圖仍舊接納Georgio的傳統概念,認為朝鮮半島為狹長向南京延伸的半島。故所謂中韓之間的「南京灣」海峽因此仍然保留下來。內陸部分,整個圖仍受到明代《廣輿圖》的影響,而以帶狀來繪出戈壁沙漠。過去用以指稱河北的「京師」此圖已用「北直隸」來指稱。東南的沿海島嶼比例仍然較為誇張,如舟山島。長江口部分也以誇張的畫法來表達。台灣及台灣東北諸島,南部與菲律賓連接的各海島比例顯然都較為誇大。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N. Sasson
  • 創作日期
    出版/發行日期:1656
  • 全集/系列名
    臺史博臺灣圖像
  • 相關地點
    PARIS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