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Nieuwe Kaar van’t Keizerryk China en de Aangrensede Landen.

本圖是阿姆斯特丹出版商Isaak Tirion於1735年所出版的新中國圖。本圖為《中華帝國新描述Imperii Sinarum nova descriptio》圖的擴大版,本圖為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Martinio Maritini)在綜合明帝國時期的中國地圖與親身探訪各處後,所重新整理出的地圖。由於他在1651年歸國旅程中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並於1653 年抵達阿姆斯特丹與製圖家族Blau接觸後,本圖便開始發揮影響力。但他本身直到1655年才獲得發行的版權,將此系列圖(俗稱《中國新圖(Atlas Sinensis)》)出版。本圖清楚的標示出經緯度,雖然經度因為當時本初子午線與當代不同而東偏,但中日韓的相對位置均較為正確,所跨的經緯度也與當代的測繪頗為接近。由於長城正確的緊貼北緯四十度線,過去按照L. Georgio所繪一系列中國地圖中,北部各省北偏二十度的錯誤已被校正,朝鮮半島不再被拉長扭曲。故過去被標示為間「南京灣」的東海則分別標示為山東以南的「南京灣」與位於渤海灣內的「Cang」灣。本圖含括了西伯利亞(Siberia)、蒙古所謂大靼韃地區(Grand Tartarie),內陸部分,整個圖仍受到明代《廣輿圖》的影響,而以帶狀來繪出戈壁(Goby)沙漠。內蒙古標示出皇帝的馬場(Paarde Kweekery van de Keyser),外蒙古則以帳幕標示出蒙古游牧民族的牧地。本圖也包括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並標示出與俄羅斯接壤的堪察加(Kamtzchatka)半島。不過由於當時尚不知道日本北海道、庫頁島、和堪察加半島的相關位置,而使得堪察加半島的範圍被錯誤的誇大。東北地方則標示為女真地區(Niuche)過去用以指稱河北的「京師」此圖已用「北直隸」來指稱。東南的沿海島嶼比例仍然較為誇張,如舟山島。長江口部分也以誇張的畫法來表達。本圖標示出臺灣島(Formosa I),並標示出臺灣港(Port Tayoan)、小琉球(Lamai)、蘭嶼(Botrol)、雞籠廢城(Kilun ruinet)。

基本資訊

  • 創作者
    I. Tirion
  • 創作日期
    出版/發行日期:c.1720
  • 全集/系列名
    臺史博臺灣圖像
  • 相關地點
    不詳
  • 地點名稱
    新中/灣內/蘭嶼
  • 緯度
    23.1599/23.5004/22.0435616
  • 經度
    120.341/120.31/121.54841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