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有關的舊地名-瓦窯仔
有首閩南語歌,故鄉,歌詞這樣寫著:「有幾間厝,用磚仔砌,看起來普通普通,時常出現,我的夢中,彼就是我的故鄉。住一群人,真正善良,面上攏帶著笑容。安分守己,士農工商,彼就是我的故鄉。」有幾間厝,有三塊厝、四塊厝,而這些厝,可都是用磚塊來蓋的,用磚瓦蓋成房子,這些房子隨著歲月成了故鄉。
霧峰區就有著跟建築物有關係命名的舊地名「瓦窯仔」,地點在現在的國立霧峰高級農工職業學校陸橋下的三角地帶,昔有人在此設窯製瓦,所以當時的舊地名稱為「瓦窯仔」。
「瓦窯仔」,是指燒瓦窯的地方,曾經臺灣的磚瓦事業是很興盛的,磚瓦曾經是我們生活中必需的建材,當時家家戶戶不是黑瓦就是紅瓦,屋牆 是由一塊塊的磚塊砌成。
磚瓦也跟漢人在臺灣的墾拓有極密切的關聯,三合院式的紅瓦厝代表了漢文化在臺灣的分部,因此漢人來臺墾荒的同時也使得磚瓦窯相應而生,明鄭時也有陳 永華「教匠取土燒瓦」說法,磚瓦跟隨著漢人文化移入了臺灣。
現在可替代性建材的逐一增加,瓦窯廠也走入歷史,但這種磚瓦可是漢人文化的一種,到霧峰農工,走上天橋,懷想這裡曾是到處紅磚的磚瓦工廠,也算是懷舊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