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留名的甲寅村
清朝時期漢人來臺開墾,初期清朝是處處設防的,因為害怕來臺的漢人反清復明,除了禁止攜眷渡臺禁令,連各地都不准使用磚牆蓋圍牆,怕被反清復明分子攻占後,利於防守,所以各地的防禦工程只能使用竹子,所以在以前臺灣各地很多以竹子為名的舊地名,大都稱為「竹圍」。
霧峰區現在的甲寅里,剛開始漢人開墾時為了防範原住民的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在村莊四周建築竹牆作為防禦工事,因為竹圍的冬天可以防風防寒,平時可以防敵人或宵小入侵。本聚落因最早建立故稱為頂竹圍。所以這裡被稱為「頂竹圍」,後面又新成立一聚落,因慢建於頂竹圍,就稱為「下竹圍」。
至於改成現在的名稱甲寅里,則是為了紀念霧峰林家林甲寅先生開發霧峰的貢獻,臺灣光復後才定名為「甲寅村」。
霧峰林家的林甲寅才能出眾,經商、燒炭、墾田成為當地的富翁,奠定霧峰林家的基業,光復後,林家子弟當鄉長,為紀念其祖先創業之艱辛,故命名為甲寅村,臺中縣市合併後,該地成為甲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