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何德來遺作返鄉紀念展

展出作品:

學院訓練期(1926~1932)

聖女們

自畫像1928

笑面鬼

婦人像(德國大使之女)

台灣的夕陽

白骨笑行人

自畫像1930

意氣風發的返台期(1932~1934)

台灣之夏:新竹

卡拉白尖石

卡拉白風景

和平哲思的番展期(1934~1957)

海邊風景

流逝的歲月

古琴演奏

人滿為患的地球

戰終

大雨來

夜景

雪(朝露)

超然豁達的成熟期(1958~1986)

地藏王菩薩

春之牧場

玩偶

自畫像1963

月明

五十五首歌

暮色

蘭花

秋天的道路

薔薇

盛夏

遠山

御茶之水的風景

御茶之水的夜景

無常的歲月

病窗外的積雪

逆光

神木

伊豆之北川

河口湖

夕陽

新月

早春之沼

水影

紫色牡丹

指墨蘭花


何德來年表

1904八月十四日誕生於台灣苗栗縣淡文湖畔。生父名何水。

1908成為新竹市大地主何宅五之養子,改名何鏡章。

1912九歲赴日留學,進入東京牛込山吹小學就讀。

1917自山吹小學校畢業。返台,參加台中一中入學考試。改回原名——何德來。

1918順利進入台中一中;同時開始在學校宿舍內畫油畫。

1921自台中一中畢業。

1922再度赴日本,準備參加大學入學考試。

1923適逢關東大地震,因而結識本邑鐮二郎一家。

1927進入國立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現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科)就讀。

1929於西畫科就學期間,追隨和田英作習畫。

1931與本邑鐮二郎先生的長女秀子小姐成婚。

1932三月二十四日自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畢業。偕同新婚夫人秀子女士返台灣。

1933成立「新竹美術研究會」,指導青年學子研究西洋畫及東洋畫的圖案等,並致力於推展家鄉的油畫風氣及發展。第一屆「新竹美術研究會」書展於何德來畫室(位於新北市北門33-17)公開展出。

1934「新竹美術研究會」與「新竹水彩畫會」合併,同年於新竹公會堂盛大舉行繪畫展覽,對推展美術教育不遺餘力。此外,還參加由石川欽一郎先生的所組成的「白陽社」,致力於美術創作的研究活動。為能更深入研究美術創作,而決心再度前往日本,並於新竹公會堂,舉行「何德來離台送別展」。

1935因胃腸疾病而往來於療養院之間。

1942透過「新構造社」會員改井德寬之介紹,首度參加第十六屆新構造社畫展的展出。

1944因腸胃痼疾惡化,前往赤坂前田外科病院實施手術。之後,因太平洋戰爭,及戰後戰災連連,而暫停創作。

1947以會員身份參加第十九屆新構造社展,展出「月」一作。之後,每年都有作品參展。

1956去國近二十餘載,首度返台於台北中山堂舉辦盛大個展,計有五件150號大作、四件50號及其它作品,共計展出五十件。

1958新構造社社長三村英一先生去世。經由社員之推舉成為新構造社的營運委員兼任作品審查委員。直至辭世前,都一直積極參與與新構造社之活動,並致力於該社的發展,每年也都有作品參與展出。

1959由「飛鳥會」主辦於新橋飛鳥畫廊、銀座松崎畫廊及日本橋柳屋畫廊等舉行作品發表會;之後每年皆舉辦類似發表會一提攜後進。

1961以「蜘蛛」一作參展「國際版畫雙年展」。

1963當選日本美術家連盟後補委員,並連續八年當選候補委員,直到1971年為止。

1968由何德來作詞,小山光男作曲,完成「新構造社」社歌。

1970秋,十一月中,夫人秀子首度因發燒而入目黑厚生中央病院住院治療。

1971四月中,夫人秀子因病情好轉而獲准返家療養。六月份,夫人秀子再度入東京齒科醫大病院檢查,始得知罹患上顎癌。

1972八月起,夫人秀子病情惡化,何德來每日皆宿於醫院中,親自看護愛妻。

1973夫人秀子去世,何氏以箏曲家的身份主持原由秀子女士開創之「新竹會」。(秀子女士為日本邦樂大師宮城道熊先生的門生。)

1974於夫人秀子女士逝世一週年紀念,發行個人日本詩歌集「吾之道」

1975入住「佳德會」,於涉谷畫廊及西新宿畫廊舉辦第一屆展覽,以促進會員間的美術研究,及提攜後進為努力目標,以迄辭世。

1977參展由西新宿主辦之「第一屆七濤會展」(該會係由畢業於1932年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的同級生組成)。之後,何氏每年都有作品參展。

1979舉辦第二十一屆飛鳥會會展。之後此展即暫告中止。

1980獲頒第一屆「林維源先生紀念定靜文化藝術賞」獎項。

1983早春,右眼開始出現異常狀況,就近前往住處附近的眼科醫院治療,但未見起色。

1984 150號作品「常春」、「美霄」、「美與死」、「月」及120號作品「富士」等五件,獲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收藏。「佳德會」畫展於新宿畫廊展出期間,因心臟疾病入院療養。五月,前往涉谷東邦醫大眼科檢查。並於六月底接受右眼白內障切除手術。但是,乍手術後的右眼又出現白內障顯像。

1985於第五十七屆「新構造社」展覽期間,因左眼亦產生白內障而住院手術治療。

1986二月一日凌晨六時頃,因心臟宿疾發作,猝逝於目黑宅中。享年82歲。為紀念何氏畢生擔任營運委員之貢獻,「新構造社」於第五十八屆展中,創設「何賞」獎項一激勵後進,並紀念何氏的功績。(該社另設有三村賞、岡田賞、本木賞等,以紀念對該社有貢獻之會員。)

1994其姪何騰鯨先生捐贈何氏藏於日本之百餘件作品,予台北市立美術館,同年十二月北美館特舉辦「何德來九十紀念展」,以茲紀念。

1995四月何騰鯨先生捐贈何氏遺作十五幅,供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典藏,並舉辦「何德來先生遺作返鄉紀念展」。

基本資訊

  • 地點-地址
    東大路二段15巷1號
  • 地點-縣市區
    新竹市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貢獻者
    協辦單位
    台北市立美術館

    協辦單位
    財團法人新竹市文化基金會
  • 時間迄
    1995/04/20
  • 活動主辦單位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地點-名稱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一樓梅苑畫廊
  • 時間起
    1995/04/08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