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過方志與歷史地圖的比對,試圖釐清方志裡關於水圳路線記載模糊難解的部分。首先,對新竹地區歷史地圖的應用,作一綱領式之說明。其次,針對方志中水圳流向進行剖析,包含隆恩圳之大南汴與大北汴、烏瓦窯圳與後湖圳等。其中部分案例(如大北汴)因文字材料過少,尚難提出確切論證,但仍可透過地籍圖殘存軌跡結合圳路套疊的結果,結合不同性質史料的運用,發現一些可能的蛛絲馬跡。又如《總督府公文類纂》與《臺灣日日新報》雖多著重於修繕費用與水租收益,對圳路本身的描述不足以構成完整論證,但藉由陂圳臺帳所附圖面,則可印證烏瓦窯圳分圳擴及十塊寮之灌溉區域。
最後,作者也將相關水圳之現地狀況與附近地標略作整理,以存其實。未來若有農田水利會內部文件釋出,或者可以解開文中尚未能處理的一些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