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透過梳理自古至今與新竹市相關的地圖資料,說明其作為研究臺灣聚落發展與城市變遷的重要史料價值。
明治38年(1905),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繪製完成《臺灣堡圖》,新竹地區共有「新竹」、「新埔街」、「香山塘」、「樹杞林」等四幅,標示保、街、庄、小庄頭與舊地名。隨後因市街改正計畫,1913年出現《新竹市街區改正計畫圖》, 1925年又製作《新竹市街附近平面圖》,反映都市規劃與周邊聚落狀況。昭和年間圖繪更趨多樣,1931年,東京興信交通社出版《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信用案內:臺灣新竹苗栗地區》;1934年,日本名所圖繪社出版《新竹市要覽》,由金子常光繪製。同年,知名鳥瞰圖繪師吉田初三郎亦親自調繪《新竹市鳥瞰圖》,由觀光社高松出版部刊行,呈現當時都市形貌。戰時亦有美軍製作的《Formosa City Plans–Shinchiku》,以掌握空襲所需的都市情報。
戰後,1950年新竹市防務團繪製《新竹市市區空襲疏散路線圖》,反映冷戰時期的防務考量。1967年,竹東永昌畫館印行《臺灣名勝獅頭山遊覽圖》,呈現新竹與近郊的觀光資源。近年來,市府亦持續以地圖推廣城市魅力,2020年發行「新竹輕旅」地圖,2023年再推出「吃喝玩樂新竹市地圖」,體現從殖民治理到地方行銷的脈絡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