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罹患茶褐色圓星病的葉片。這種葉面上的病斑,會散布病原孢子。
茶褐色圓星病在葉片上形成二型的病斑,一為褐色圓斑,即葉片上形成褐色小點,漸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之斑點,此型病斑可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另一為綠斑型,病斑呈彌漫性墨綠色小斑點,均勻的分布於葉背,主要發生在老葉及幼葉,在葉背初期為針狀,顏色呈淡綠色,將病葉對光看時,病斑上的顏色較淡,可擴大到2~3公釐大小,罹病組織的細胞較正常細胞為腫大,病斑隨著葉片的老化漸漸聚在一起,顏色變深,漸漸凸起,當年生枝條經過半年,不同葉齡的葉片發病率差異甚大,下位葉之發病情形較上位葉(靠近生長點的葉片)嚴重,臺灣發現均為此類。
臺灣全年都會發生,秋、冬落葉最嚴重。生育不良衰弱的茶樹易得到本病,會造成嚴重的落葉,而影響到下一次茶葉的產量,本病以菌絲在組織上越冬,以分生孢子為傳染源,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發病的氣候條件為潮濕、多雨,潛伏期約20~3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