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利用葉綠體及粒線體分子標誌分析茶樹種原之遺傳變異

       胡智益碩士論文第三部份主題為「利用葉綠體及粒線體分子標誌分析茶樹種原之遺傳變異」,在葉綠體序列分析方面,5組通用引子中,4組具有擴增產物,在總分析長度為4415 bp中,共得到23個序列變異區域,包含17個單一核苷酸變異(SNPs)及6個核苷酸插入或缺失(Indels),總變異長度為47 bp,可知品種間葉綠體DNA序列變異以SNP為主。 在15個茶樹種原比較下,變異發生率為1.06%,顯示葉綠體DNA序列變異可利用於品種鑑別及母本來源追蹤。
       在粒線體序列分析方面, 8組通用引子中,6組引子具有擴增產物,在總分析長度為7164 bp時,共得到24個序列變異區域,其中包含9個SNPs及15個Indels,總變異長度為87 bp,可知品種間粒線體DNA序列變異以Indel為主。在15個茶樹種原比較下,序列變異發生率為1.21%,與葉綠體之變異程度相近。
       利用葉綠體及粒線體序列分析所產生的群聚關係結果類似,皆可大致區分成三大群,唯台灣山茶的分群結果略有差異。根據胞器序列分析的結果,緬甸是台茶18號的母本,但此次結果卻說明台茶18號的胞器序列比較類似Shan而非緬甸。結合葉部性狀、ISSR分析及胞器序列分析,說明香櫞、香耳及皋盧極有可能屬於小葉變種,其葉面積可能是因三者皆為多倍體植株所造成;此外,赤芽山茶類應與茶樹不同之物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胡智益
  • 創作者
    胡智益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4/7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