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於2021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21年重新開館作為藝文空間使用。
一盞燈籠,照亮來時路,是信仰的指引,也是黑暗中隱微的力量。「燈,信仰的指引」特展以「燈籠」作為展覽主題,以「傘燈」重現製燈技藝,從竹子、結構到燈籠,至信仰文化的展現。而除了「傘燈」之外,同時展出線條多變的「花燈」。藉由解構工藝的過程與技術,呈現職人從技藝、繪畫藝術到傳承的頂真精神。
一對燈一間廟,一廟宇一故事。「燈」是信徒獻給廟宇神明的崇敬之意,掛在廟宇前作為光明指引,祈求平安順遂,也是常民生活的照明工具。從最基本的參拜日常、指引光明到普天同慶的酬神節慶,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燈的形式豐富多元,而新竹以「傘燈」形式最為普遍與著稱。傘燈顧名思義,展開一盞燈就像是展開一把傘,可以收攏成較小的體積,骨架也會重複利用。製燈是家庭生計來源,也是勞力密集的複雜工序,技術多由男性師傅代代相傳,「添燈」也有「添丁」之意。在新竹,北門城外的愛文街,曾聚集許多工藝製作之家:竹燈籠、糊紙厝、廟宇彩繪、金香業、戲曲軒社、木工木藝等,各工藝師傅與家族亦互通有無,形成社群。
隨著時代演進,工藝生產的結構不斷改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停業、工藝師凋零、量產品的競爭使得燈籠工藝逐漸消逝。本次特展展出新竹已故傘燈工藝師謝水木的作品,謝水木曾獲薪傳獎,堪稱北台灣製燈大師之代表。另有位於長安街的「明冠燈籠」,仍堅持以傳統工法製作傘燈,是新竹僅存的燈籠工藝之家,家族傳承至今已第五代,守護著燈籠不滅的燈火。此外,特別展出享譽國內外的鹿港民俗文化國寶吳敦厚之子-吳怡德工藝師的泉州式燈籠,呈現燈籠的多樣性。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燈籠,每逢元宵節等節慶,人們莫不張燈結綵,各式燈籠百花齊放,「花燈」更是節慶中一盞特殊的風景,蕭在淦燈藝師憑著對於燈藝的熱忱,創作花燈數十年,曾獲文化部「民族工藝獎」、工藝之夢「工藝設計獎」,更連三年獲得新竹都城隍廟元宵花燈競賽首獎,受贈「金門保障」特別獎座,他的手藝精巧、作品細緻,足為一代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