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廳署的文史變遷──城市里程碑的重要性
2023年是淡水廳設治300年,也是淡水廳城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周年,這兩個重要的日子都是淡水廳/竹塹/新竹非常重要的城市里程碑,值得紀錄和慶祝。特別要感謝清華大學文物館主動策劃,用半年時間舉辦兩檔「竹塹故事:設治300年、文治200年」在清華大學總圖書館(旺宏館)展覽,前往參觀者非常多,以學校老師帶學生前往為多。
這個展覽,特別感謝清大哲學所教授楊儒賓和中文系教授方聖平夫婦,慷慨貢獻眾多蒐藏的竹塹文物,在兩位教授拋「玉」引「磚」,我也響應捐一塊從護城河在前市長童勝男計畫修整成為新竹塞納河時,在怪手挖掘下,護城河的石塊散落一地,因而撿拾一塊代為保管的淡水廳城的城牆石。
新竹市政府也運用文化基金贊助活動之一的「讀書真種子──開台黃甲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周年研討會」,在新竹市長和宮舉辦學術研討會。也在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規劃「淡水廳設治300周年,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周年」相關展覽,共同慶祝城市重要的里程碑。更協助清華大學文物館,由楊儒賓教授等專家學者提供的文物,出版了「文會竹塹──設治300年、文治200年」出版品。
淡水廳署原址大半仍然屬於公有地
大清帝國於雍正元年(1723)於竹塹(今天的新竹市區內)設置淡水廳,統轄大甲溪以北到基隆,大日本帝國於1895年6月22日攻佔竹塹城,從東門迎曦門進入後,用淡水廳署設立新竹廳作為政治指揮中心。
當年的淡水廳署就設於今天的中央商場、中央市場及新竹土地銀行。這三個主要地址的土地產權,目前大半都屬於政府所有,土地銀行的產業屬於土地銀行所有外,中央商場和市場的產權均屬新竹縣政府所有,這是全台少見的以舊衙門的公有地,作為市場、商埸和銀行的孤例!
以淡水廳城人物、事件和衙門為元素設計菜單推廣文化活動
長期為中央商場與市場,進行社區營造與活化振興的中央形象商圈促進會總幹事呂正祥、設計總監鄭保祿,在文化工作者李元璋老師協力考證下,以淡水廳為核心,透過文史梳理舉辦系列中央商圈前世今生活動,包括新竹舊城走讀、培力工作坊、倡議尋找新竹舊城老物件、耆老口述訪談影像記錄,甚至舉辦新竹同知宴,把城隍廟內的知名小吃賦予各種對竹塹有貢獻的人物、地名和職銜等一一入菜,盛大舉辦《新竹同知宴》,將文史學者和有功人員與會。
最重要的是,這個獲得新竹市文化局和生活美學館支持的計畫,利用電腦技術還原昔日淡水廳衙署的動畫,考證出儀門、花廳等逐一還原出來,這在只有一張平面核版圖,沒有尺寸基礎上,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幸好中央形象商圈美術總監、也在台北景文科技大學兼課,特別是出生自越南的鄭保祿老師,經過李元璋老師嚴謹考證,把淡水廳署還原出來,這是很值得紀錄的大事。
我不僅邀請鄭老師上《愛上新竹》節目,更情商他把整個過程和細節書寫出來,而有「藏在鬧區裡的淡水廳署之建築秘密」這篇文章。同時邀請新竹文化工作者余曜文書寫了「塹城西門尋跡」和「塹城南門瑣事」,這兩篇文章,呈現當年新竹基督教長老教會馬偕昔日來到塹城的事蹟,分享西門及南門的文史軼事。
長和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靜秋女士,引介「臺北水窗口」執行長高傳棋老師,書寫「我與新竹市古地圖的故事」,利用不同時代的古地圖,豐富古今淡水廳城的風采。透過周益記大厝的主人周友達介紹,找到淡江大學袁明道教授,就當年竹塹城北門城內的北門大街上,最氣派的五落大厝──周益記(很多人以為是商號,其實並不是,而是比較豪華的住宅),書寫「蓄勢──以清代淡新檔案記錄竹塹武功周家及茶泰號為中心的討論」,同時感謝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韋煙灶書寫「湖口北窩黃氏:從粵東福老原鄉到新竹客家家鄉」以及吳嘉陵老師撰寫的「北臺灣客家文化符號考」,李維修老師書寫的「竹塹水利雜考──一個以圖證史的嘗試」,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視野,增添這期文稿豐富、可讀性。
感謝清華大學文物館與IC之音合作的《竹塹故事》節目
最後感謝清華大學文物館與IC之音(FM97.5)攜手,2023年共同為新竹市「百年一遇」的城市里程碑(一生就只能遇到一次)。在《愛上新竹》節目中,由主持人蔡榮光、洪惠冠及筆者,共同規劃製作「竹塹故事:設治300年,文治200年」系列專題,為300年設治的淡水廳、開台黃甲鄭用錫,中進士200年撒花慶祝!
12集的節目,來賓包括清華大學文物館長謝小芩教授、淡水廳重要文物捐贈者清華大學哲學所楊儒賓教授、研究竹塹城歷史現場的清大張繼瑩教授、前新竹市長、識竹書屋主人蔡仁堅、清華大學退休講座教授王俊秀、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詹雅能副教授、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新竹文史專家李元璋等專家學者、北門鄭氏家廟祭祀公業法人新竹市鄭振祖鄭博元理事長與鄭昌錞教授、曾任竹塹傳統詩社《竹社》總幹事的武麗芳博士,解謎160年前的「梅竹賽」盛況與塹城詩社發展、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楊湘玲帶我們遙想兩百年前竹塹城兩大園林裏──潛園與北郭園,林占梅、鄭用錫兩大家族文人雅興的詩歌盛會。從各種建築、文學、詩歌、音樂等專業和角度製作節目。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愛上新竹》節目中找到聆聽。
用民眾聽得懂的聲音,都留下來,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在手機上蒐尋podcasts,找到《愛上新竹》節目,隨時收聽,更可以分享給關切竹塹和新竹故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朋友們。這個節目也入圍第59屆廣播金鐘獎的社區節目獎和最佳主持人獎,入圍就是前五名。
重視城市發展的各種里程碑,讓民眾認識自己的故鄉
2023年其實也是開竹第一人王世傑,家族獻地建城隍廟370周年、北門鄭氏家廟落成170周年、北門鄭家支持成立的「竹社」,和西門林家「梅社」同時成立160周年、新竹火車站110周年、有樂館落成90周年⋯⋯。2025年有更多的城市里程碑,例如1895-2025年就是新竹淪陷130周年,也是新竹州圖書館成立1925-2025,一百周年等,都可以作為城市重要的慶祝活動主題。一個城市必須有獨有的城市慶典,成為城市行銷的重點,更是有歷史文化的城市的光榮與驕傲。
這麼多新竹城市的里程碑,都可以作為城市獨有的慶典活動。希望未來執政團隊能夠多發揚在地文化的里程碑,作為全台獨有的慶祝活動內容。更建議在各種公共建設過程中,找出昔日藝文(尤其是古典詩詞)作品,烙印在建設工程上,成為公共藝術作品(例如新竹火車站前彰化文人吳德功書寫的《新竹坐火輪車去台北》),更可以加上錄製3-5分鐘的中英日韓文的四語解說,經由智慧手機QRCode掃瞄,立即成為民眾、學生和旅遊自助式的城市導覽系統,這將是讓市民和遊客非常有感的城市建設和行銷的一部分。
感謝大家的支持,豐富本期刊物的重要內容,更是紀錄竹塹城重要里程碑的一部分。我一直深信: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歷史和文化需要紀錄,更需要推廣,不然要陷於「和尚念經給尼姑聽」,侷限於只有自己人或少數人知道的困境,這正是新竹人不知新竹事的問題所在。
潘國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