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城門 看見瑰麗300
新竹地區開發設治甚早,人文薈萃為北臺首善之區。1723年由於淡水廳的設治,加快了竹塹地區由移墾社會轉變為文治社會的進程;百年之後,1823年竹塹先賢鄭用錫高中進士,不僅為竹塹第一,同時亦為第一位臺灣本籍進士,有「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
12月是豐收的月份,去年(2023年)適逢清廷於雍正元年(1723)設治淡水廳300年、道光三年(1823)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年,市府團隊特別規劃辦理跨年度的「淡水廳設治300年、鄭用錫黃甲200年」多元系列活動。從當年度的竹塹文學獎徵文活動、結合國定古蹟進士第修復完工風華再現的「金榜題名:街區實境體驗遊戲」、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竹塹文教特展及竹塹地方仕紳群像展、與北門鄭氏家族合作舉辦「讀書真種子─鄭用錫登科進士20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
文史相關出版品則有兒童台語有聲書《城隍祭的秘密任務》、耆老訪談電子書《話說竹塹─新竹市耆老訪談成果專輯》及攜手清華大學文物館出版的《文會竹塹:設治三百年‧文治二百年》等。而今,在本市文化局文獻小組委員會的規劃下,竹塹文獻雜誌77期及78期「從城門看淡水廳署的文史變遷」及「科舉、志乘與祀典─鄭用錫進士登科200周年特輯」的出版為本系列主題活動貼上最後一塊拼圖,不僅積累城市文化底蘊厚度,更是成果的圓滿展現。
本次很榮幸邀請到本市文化局文獻小組委員同時亦為IC之音廣播電台「愛上新竹」主持人潘國正擔任主編,悉心規劃主題並收錄精彩的內容五篇專文及三篇報導。首篇由中央形象商圈促進執行幹事鄭保祿透過嚴謹的考證,使用3D電腦圖形技術還原淡水廳署的配置,立體圖像效果相當驚艷,令人引頸期盼淡水廳署建模完整呈現。淡江大學教授袁明道則嘗試以編年記述的方式,藉由彙整淡新檔案關於武功周家的案卷,整理分析其家族在竹塹地區由商賈轉為仕紳的關鍵,譜寫竹塹家族的歷史發展脈絡。
新竹文化工作者余曜文則帶來兩篇關於竹塹城西門及南門文史軼事文章。《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作者高傳棋利用多張不同時代的古地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讀者遊歷竹塹城的古今。區域歷史地圖的解讀延伸至餘三篇文章,範圍由大至小,依次為福建江夏學院教授吳嘉陵的「北臺灣客家文化符號考」,以臺灣地方創生為契因,尋找出屬於客家文化的DNA。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韋煙灶,以昔日高中同學家族為湖口北窩黃氏的來歷為題,從客、閔族群對地名的稱謂辨別意義,作為新竹地區在地之人文社會領域科普知識介紹。
末篇為任職於國立清華大學李維修,採用「以圖證史」的方式,透過方志與歷史地圖的比對,對於方志裡關於竹塹地區幾條水圳路線模糊難解的部分,結合不同性質史料的運用試圖進行釐清。本期文獻以「從城門看淡水廳署的文史變遷」作為論述主題,誠摯感謝主編與多位優秀的研究先進,一同為我們帶來精彩卓越的論文結晶,豐富多面向的主題內容,帶給讀者新的視野角度,在此謹向主編及諸位作者致上誠摯謝意。
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