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 2024年「112-113年漁具漁法記憶蒐整計畫」所錄製,記錄於臺灣東北海域基隆八斗子、宜蘭龜山島及宜蘭南方澳三地的討海文化經驗。三地依照各自捕撈經驗,挑選一組與漁法漁具與當地人、環境及社會對話。
本計畫透過共同地方捕撈的東北海域為範圍,與長期關注地方漁法漁具的報導人合作,訪談基隆八斗子 許坤山、杜燕華、宜蘭龜山島 簡英俊、 蔣金明及宜蘭南方澳 賴榮興 ,從地方漁具為媒介,探究漁具漁法中所乘載的漁人發揮功能,與其中蘊含的身體記憶、在地知識。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基隆八斗子的掠小卷(鎖管棒受網)
基隆八斗子的棒受網是三組中唯一仍在使用的漁法漁具,其屬於焚寄網類型,亦為透過光來吸引魚群。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今主要是以機械化,大幅降低出海的人力需求。
*宜蘭龜山島討披罾(四艘張網漁業)
四艘張網漁業地方又稱為討罾仔中的披罾,是島上規模較大,少數需多數人一同出海的漁法,每次傍晚需要5船隻一同出海,不過也因需要較多人力而不再使用.
*宜蘭南方澳的釣艚仔(鯖手釣)
釣艚仔是一個跨地域交融的漁法,且保有高度靈活與機動性。隨著小琉球漁人將其帶入,南方澳漁人得知其捕撈收穫後,變爭相學習,漁人針對對地方的所得所知,在幾年間快速改良與精進。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𓆝𓆞𓆟
影片攝於2024年7至9月,拍攝地點為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基隆八斗子漁港、宜蘭龜山島、宜蘭龜山島社區、宜蘭龜山島拱蘭宮前廣場、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及宜蘭南方澳珊瑚法界博物館。
特別致謝 賴榮興、賴元淵、珊瑚法界博物館、南風澳文史工作、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簡英俊、龜山島漁村文化館、龜山島社區、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北部分署第一岸巡隊及龜山島安檢所、許焜山、杜燕華、杜劍秋、基隆市八斗里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