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眷村時期(一)
張品先生過去對眷村保留提出的疑問:為何要保留眷村、保留下的眷村會希望來訪的人停留多久、受保存眷村與眷村的關係。當時對三重一村保存時的提問,「請問是要保留三重一村?還是保存眷村?如果三重二村的資料無法被放入三重一村,那只保留三重一村還有意義嗎?」對於眷村文化的保存,台灣有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原住民文化,但對於眷村與外省文化卻好像很難定義,或是逐漸消逝。眷村究竟該不該保存,或者該保存什麼?
張品先生曾說:「很多人在談保存,但是很多人面對到眷村文化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保存,甚至在談保存的時候,很多人會問,你為什麼要保存這一段文化?眷村的歷史才六十年,六十年它有什麼樣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文化,值得你去保存;第二個再問到另外一件事情,眷村的人口才多少人,當初來到台灣的眷村人數才六十萬人,能夠分配到眷村的才十萬多戶,在這十萬多戶裡面,也就是說民國35年一直到民國60年,將近民國70年最後一個眷村完成,中間有30年的一個歷史,這30年的歷史裡面,真正屬於當時從大陸來台灣的眷戶,真正所佔的比例是極少數,該怎麼回答眷村文化有什麼好保存?還有人說,眷村的文物就是一些破銅爛鐵,軍中有什麼就把它帶回家,軍中有鋼鐵,木盆也把它帶回家,難道這個叫做眷村文化嗎?很多人面臨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面臨到說我為什麼要保存?它有什麼值得要保存的?所以談保存的很多東西到最後面,張先生感到有些吃力,但是張先生覺得,我們要認真的去思考,它為什麼值得去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