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新村到新城:張品-永和新城8

後眷村時期(一)


張品先生過去對眷村保留提出的疑問:為何要保留眷村、保留下的眷村會希望來訪的人停留多久、受保存眷村與眷村的關係。當時對三重一村保存時的提問,「請問是要保留三重一村?還是保存眷村?如果三重二村的資料無法被放入三重一村,那只保留三重一村還有意義嗎?」對於眷村文化的保存,台灣有閩南、客家、外省、新住民、原住民文化,但對於眷村與外省文化卻好像很難定義,或是逐漸消逝。眷村究竟該不該保存,或者該保存什麼?

張品先生曾說:「很多人在談保存,但是很多人面對到眷村文化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保存,甚至在談保存的時候,很多人會問,你為什麼要保存這一段文化?眷村的歷史才六十年,六十年它有什麼樣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文化,值得你去保存;第二個再問到另外一件事情,眷村的人口才多少人,當初來到台灣的眷村人數才六十萬人,能夠分配到眷村的才十萬多戶,在這十萬多戶裡面,也就是說民國35年一直到民國60年,將近民國70年最後一個眷村完成,中間有30年的一個歷史,這30年的歷史裡面,真正屬於當時從大陸來台灣的眷戶,真正所佔的比例是極少數,該怎麼回答眷村文化有什麼好保存?還有人說,眷村的文物就是一些破銅爛鐵,軍中有什麼就把它帶回家,軍中有鋼鐵,木盆也把它帶回家,難道這個叫做眷村文化嗎?很多人面臨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面臨到說我為什麼要保存?它有什麼值得要保存的?所以談保存的很多東西到最後面,張先生感到有些吃力,但是張先生覺得,我們要認真的去思考,它為什麼值得去保存。」

基本資訊

  •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國籍
    中華民國
  • 撰寫者
    劉為光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性別
  • 時間分期
    訪談時間:113年5月31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