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新村到新城:張品-永和新城6

眷村時期(四)


張先生的父親在民國53年說過:「今年是我第一次不用借錢過生活。」以前可以換糧換米,但有些配到的米是有蟲的,或是份量不夠。張品先生前幾年有被蔡詩萍訪問過,當時被問到眷村美食的印象,張品先生對眷村菜的印象是,媽媽打了一顆蛋、蔥、麵粉、蘿蔔乾去煎,再分成幾份給好幾個孩子,會將飯倒進剩下的煎蛋裡,那時候能拿飯拌到油就已經是人間美味。因為父親很早就離開張品先生的祖父,所以對家傳的料理並沒有什麼印象,反倒是在同鄉會獲得對菜色的印象。母親在大陸沒有結婚前都被稱作「三小姐」,家裡有傭人,所以當時也不會做菜帶小孩,都是到臺灣後才從頭學、自己想辦法。直到來到臺灣後才學會養雞、種菜,又跟鄰居學做菜,做山東包子、香腸、臘肉、蛋餃。張品先生在國中時的生活不算富裕、物資也缺乏,也學著做菜幫忙家務。後來在張品先生訪談其他眷戶時才了解到,原來住眷村的人彼此間生活都是很接近的,都有共通的生活記憶與印象。

基本資訊

  •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 國籍
    中華民國
  • 撰寫者
    劉為光
  • 卒年地點-緯度
    null
  • 卒年地點-經度
    null
  • 性別
  • 時間分期
    訪談時間:113年5月31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