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圳的重生與再造

水圳的重生與再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水圳的重生與再造

後村圳作為農業灌溉的角色已經消失,隨著都市發展成為了人人厭惡的髒臭水溝,甚至多數加蓋成為地下排水系統,從此不見天日,然而隨著現代人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舊圳溝的定位也開始改變,以中港大排為例,在漢人尚未開墾時為塭仔川的河道,在漢人水田化運動中成為圳道,在70年代大批工廠與外來人口移入新莊,都市的快速成長超越中港大排的環境負載力,水質逐漸惡化、惡臭,成為都市毒瘤黑龍江。由於近年來世界風行重回自然的親水風潮,將髒臭水溝進行親水化的整治已是世界趨勢,因此2010年台北縣府將大排整治納入縣府四大旗艦計畫中,開始中港大排的重生。隨著中港大排的完工,隨之帶動周邊社區生活質量的提升,成為周遭居民日常休閒的生活場域。藉由中港大排廊道的圳溝再造成功,其案例似乎可讓後村圳的其他加蓋圳道有了掀蓋的機會。然而,儘管有中港大排成功之案例,後村圳的其他圳道與設施仍缺乏相關的規劃、整理,尤以現存後村圳的最大附屬設施沉砂池為例。於近兩年來由於鄰近新開幕的樹林秀泰,迫於開發壓力、產權複雜等因素仍遭到破壞、加蓋,失去了可利用沉砂池做為水圳文化教育的契機。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026598
所在地-經度
121.417835
是否開放
撰寫者
林尚駒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