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屯制度下的武朥灣社與龜崙社

清廷於北淡地區設武朥灣小屯,共300人,由於武朥灣社所佔番丁最多,乃由其統領北淡各部落,其中為防禦內山的泰雅族,將屯置於大安寮一帶(今土城大安里),並在近內山的暗仔坑隘設隘丁10名,就地開墾與防禦。而龜崙社與坑仔、南崁社被撥予共同贍養地十三添(今三峽區添福里),並就地設隘與開墾,清廷如此安排可看出其試圖利用屯丁以番制番阻擋泰雅族大豹群的出山。儘管清廷試圖利用番屯制讓平埔族能為其維持治安同時自給自足,但現實情況卻更為複雜,往往各養贍埔地與各部落距離遙遠難以在防禦與開墾經營上並進,由於養贍補地的遙遠不易經營,往往又將這些土地出贌予漢人開墾,無法達到自給的目的,且部落須將健壯族人出派於番屯的人力編制上,長年的屯役、征戰造成部落人力、經濟上的整體實力消耗,官府撥下的番餉根本不足以彌補消耗,而這些族人又都是部落的中堅力量,失去這些族人的部落逐漸無力與侵墾的漢人競爭。在番屯制與漢人競爭的雙重壓力下使平埔族部落難以為繼、日益衰弱,因此番屯制可說是造成各平埔部落衰弱的原因之一。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土城大安里、三峽添福里
  • 資料來源
    龜崙社研究 (溫振華) 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 (王慧芬) 清代台灣番屯考 (鄭喜夫) 清代台灣屯丁制度的研究 (謝仲修)
  • 撰寫者
    林尚駒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