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因應繁榮而出現的新路

最早開闢的新路在諸羅縣志中稱為內港之路,最早出現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康熙末年,由竹塹出發經鳳山崎(新竹縣湖口鄉鳳山村)至霄裏社,再沿著山區順著大嵙崁溪河谷而下抵達海山地區前往新莊,這條新路大大縮短了南北之間交通的所需時間,但在諸羅縣志中針對內港之路有提及:「內山野番出沒」,雖然交流快速,但野番此一因素也增加了來往行旅的危險性。因而開鑿了在雍正11年(1733年)自十八份坑經桃園舊路坑、龜崙嶺通往桃仔園的山道,相較於內港之路此山道更加安全與便於往來。到了乾隆初年新莊已成為北台經濟、政治中心,開鑿不久的山道再度不敷使用,不得不於乾隆16年(1751年)另行開鑿自塔寮坑穿越龜崙嶺直抵桃仔園的山道,由於龜崙嶺相當險峻,龜崙社頭目武朗率族人與漢人合力才得以成功,是為龜崙嶺古道,在今龜山因而有新路坑一地名,日後山道也成為劉銘傳鐵路的一部分,也是今日的台省道。龜崙嶺山道的開鑿象徵著新莊平原與桃園台地連成一氣,南北交流已無障礙,不但擴大了新莊的腹地,也讓更多的漢人進入新莊及台北盆地,整體帶動了台北發展。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新莊十八份坑、塔寮坑、龜山舊路里
  • 資料來源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溫振華、戴寶村) 諸羅縣志
  • 撰寫者
    林尚駒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