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攝於金門,地點可能為金城鎮民族路286巷。街道一隅的棚架上曬著流蘇般的麵線,麵線是金門當地富有盛名的傳統美食。麵線以麵粉、食鹽及水依比例攪拌混合成麵團,再將麵團切成小塊後柔搓成細線狀,隨後掛在木架上放在戶外自然風乾。金門因土壤貧瘠和水資源不足,僅能種植高粱、小麥、花生及番薯等耐害作物,其中小麥可以磨製成麵粉,麵粉是麵線的原料之一。金門因無山,風勢較強,且冬季較無降雨,因此使得曝曬的麵線格外有韌性,與其他縣市的麵線相比格外有特色,成為當地著名的美食。 在國共雙方隔海對峙後,金門與大陸間的物資往來中斷,金門縣的糧食需仰賴本島供應,當時臺灣受美國援助,許多物資從美國運來,運來的物資有一大部分是食用麵粉,當地居民將其製成麵粉以利於保存。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