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北港大復戲院電影看板繪製經驗」,拍攝日期為2024年4月16日,影片時長為9分3秒。
作為二輪院線的北港大復戲院,其廣告看板主要是參照電影海報進行繪製。曾金蘭提到,看板內容僅著重標示放映日期,即便是黃金檔期的電影,也只會增加看板數量,而不會採用立體效果來加強宣傳。大復戲院的立面雖然可以容納4部電影的宣傳看板空間,但因正中央位置留有「大復戲院」的字樣,為了保留戲院名稱的視覺呈現,該區域通常不會懸掛看板。大復戲院的電影廣告看板多會吊掛在戲院的二樓高度,且採用畫布而非木板製作,使其更加輕巧易於吊掛。到了1980年代,戲院的廣告看板從原本的4片縮減為2片拼組,反映了戲院逐漸走向衰落的趨勢。在這段期間,曾金蘭曾繪製過《半夜人》(姚鳳磐,1981)與《出外人》(王時政,1983)等電影的看板。
曾金蘭畫師是手繪看板廣告行業裡難得一見的女性廣告看板畫師。她回憶道,曾因為髮型俐落被誤認為是男生。除了擔任看板畫師的工作外,她也參與了戲院的經營工作。
在沒有電視和網路的年代,戲院成為地方民眾最為重要的娛樂場所。北港的第一間戲院是於1927年建立的大復戲院(原名「北港座」),起初以歌仔戲和布袋戲的演出為主。隨後,於1937年興建的北港戲院(原名「北港劇場」)成為鎮上第二間、也是規模最大的戲院,不僅作為學校的畢業典禮場地,每年光復節時更是全鎮歡聚的活動場所。值得一提的是,大復戲院、北港戲院與1954年興建的振興戲院等三家戲院負責人在1964年攜手發表「堅決不放映日本電影」的聲明,並以國語電影為主,彰顯民族情操。然而,歲月更迭,電視機逐漸普及,曾經熱鬧的戲院失去昔日風光。振興戲院於1970年首先謝幕,成為北港鎮第一家結束營業的戲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