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種茶最早係由烏龍茶添加香花而成,形狀是條索狀。後來薰花包種、條形包種亦沿襲前人製法為條索狀。臺灣有半球形包種茶出現是西元1930(民國19)年以後的事情,據徐英祥(2003)指出本省布球包種茶係由大稻埕福記茶行王泰友與王德兩位先生所傳授,兩位先生為安溪人,他們於西元1939(民國20)年在南投名間鄉以安溪鐵觀音茶之布巾包法,傳授布球茶之製造技術。西元1941(民國30)年到凍頂,西元1946(民國35)及1969(民國58)年到台北木柵,西元1982(民國71)年至花蓮瑞穗傳授。西元1950(民國39)年名間鄉開始生產布球包種茶。
臺灣半球形包種茶的轉變是在西元1976(民國65)年,當年南投縣鹿谷地區舉辦全省優良茶比賽,主辦單位規定繳交茶樣必須為半球形包種茶。也就是說1939(民國20)年王泰友與王德兩先生所傳授半球形製法,已從名間鄉逐漸蔓延至竹山、凍頂一帶,蔚為一股風潮,具有一定的產量,所以當時比賽茶就以半球形為主。評比之後的比賽茶,以「凍頂烏龍茶」為名行銷,並利用媒體廣告大力宣傳促銷茶葉,帶動茶價上楊,奠定日後半球形烏龍茶霸主之地位。凍頂地區當時所栽種的品種以青心烏龍為大宗,所產的凍頂烏龍茶,發酵程度較現今半球包種茶為重些,焙火程度具熟味,著重於甘醇喉韻的表現。時至今日,除文山茶區仍生產條形包種外,全台各茶區除特色茶外,大都以產製半球形包種茶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