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薰花包種茶發展介紹

臺灣薰花包種茶發展介紹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薰花包種茶發展介紹

圖為以包種茶薰製之茉莉香片為底,上置現代使用過的薰香材料-玫瑰與柚花,代表薰香包種茶的演化。薰香茶統稱香片,薰香後薰香材料應篩除,再將薰香料烘乾,撒布微量,因此可以看到玫瑰花下方的茶有一兩片茉莉花的花瓣。中式薰香茶主要是用綠茶為胚,而臺灣生產之薰香茶則以包種茶為胚;因為包種茶本身具有花香,保存久且耐沖泡,是日據時期外銷中國大陸日本占領區與滿州國之主力產品。由於絕大多數的薰花茶(香片)之原料為茉莉花,所以如不指明薰花材料,多數是指茉莉香片。

台灣包種茶之發展,係因西元1873年(日同治12年)遭逢國際茶葉市場的萎縮,烏龍茶外銷不振,乃將部分烏龍茶運往福州改製薰花包種茶解決困境,此為本省製作薰花茶之先聲。其後薰花加工地點大部分在廈門。台灣最早做薰花包種茶的是台北合興茶行,負責人王登氏仿照福州製法,獲得市場認同。西元1881年(清光緒七年)福建同安吳福佬在台開設「源隆號」茶廠,製作薰花包種茶,開創台灣精製包種茶之先河。

要製作薰花包種,香花植物的來源必須解決,所以茶商陸續從中國引進香花植物種植,如茉莉、樹蘭、秀英花、黃梔、玉蘭花等,這些香花植物種植期間約在1870末期至二次大戰結束前,種植地主要在今新北市境內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薰花包種茶發展介紹 / 撰寫者:吳聲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2262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吳聲舜
時間起
年代不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