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面臨存亡危機的屏東港口茶。
港口茶產於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統計,2020年(民國109年)滿州鄉植茶與茶業採收面積均為1.44公頃,年產1253公斤。是台灣濱臨存亡危機的茶區。
港口茶枝來源,依據「恆春縣志」裡記載;「羅佛山茶,其茶味甚清,色紅」。據朱家後人表示:朱振淮在大陸期間是位鐵觀音製茶師傅,鐵觀音為烏龍茶類中屬發酵程度較重之茶類,茶湯水色為橙黃色。因此推測當時朱振淮先生在羅佛山製茶的技術應是沿用鐵觀音製法,所以有「色紅」之說法。但亦有一說,港口茶屬於類似珠茶的炒菁綠茶。
港口茶大多以蒔茶生產的茶菁製造。「蒔茶」為以播種方式長大後的茶樹,葉片小而厚、節間短,製成茶葉滋味濃烈,非常耐泡,但處理不當易帶苦澀味。朱家先人發揮刻苦勤儉的客家精神與智慧,沿用鐵觀音製法,採重萎凋與攪拌,經殺菁、揉捻過後,以布包揉方式使外觀呈捲曲球形,再以溫火焙炒至灰白色,讓外觀色澤一致。茶葉經長時間的焙火產生梅納與焦糖化反應,讓茶芽菁澀味減少,且帶有明顯焙火香及回甘味強的特殊風味。朱振淮利用加工技術不斷的調整與創新,讓原本先天失調的產品,躍變成帶有濃郁地方色彩之特色產品,足見前人製茶的智慧,值得後輩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