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堵隊
這張拍攝於1984年的照片,名為「七堵隊」,是從花蓮移居基隆七堵區的阿美族礦工家屬參加聯合節。
至於「堵」的地名由來,日本學者安倍明義的《臺灣地名研究》記載,「堵」即土垣之義,是清領時期漢人移民為防禦「番人」,古時此區的原住民是凱達格蘭族的一支巴賽人的居住地區。另有一說法是,以「堵」命名的地方都是位於連續的河曲地形上,其特徵為河曲上的小山,此說不同於舊有的研究說法。
再往前推溯,西元1642年因為荷蘭人煉鐵需求,雞籠巴賽人開始挖掘雞籠附近煤礦販賣給荷蘭人,隨著清領時期開始,由於當時認為挖礦是破壞風水之舉因此被官方禁止,直至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英國人在基隆探勘到此區的煤礦,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的天津條約將基隆作為淡水的副港開放為通商口岸,雖然清官方仍然禁止開採煤礦,但是西方船艦遠洋需求所致仍然開始向臺灣購置煤礦,光緒三年(西元1877年)官方開始有官礦開採。
漫長的歷史的演變,至西元1970年代,此區的礦工,早已不見巴賽人的蹤跡,而是花東地區的阿美族移民到此區受雇採礦工作,當代的臺灣,仍有不同族的原住民在黑暗中的礦坑辛苦工作!
(黃美英 攝,1984年幻燈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