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影片拍攝日期為民國103年(2014)3月24日,拍攝地點位於行政院門外附近,318學運之抗爭紀錄影片之一。本影片為警民衝突的場景,抗爭民眾試圖與警方對話,其頭髮濕潤,推測應為被強力水柱噴灑過,而警察不斷向民眾表示「退後」,並移動腳步配合盾牌,將民眾不斷向後推行。
318學運,又稱太陽花學運,是指於民國103年(2014)3月18日至4月10日間,由臺灣人民(大學生、公民團體為主)所發起的社會運動。因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強行通過審查,民國103年3月18日抗爭群眾佔領並封鎖立法院,立法院外圍則湧入大量聲援者。抗爭期間內,另亦曾延伸「佔領行政院」、「330反服貿遊行」等事件,同時群眾利用社群媒體、街頭演講等形式擴散運動對於當時社會的影響力。最終於同年4月6日,時任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承諾將會提出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4月10日抗爭群眾從立法院退場,318學運宣告結束。
323佔領行政院,發生在2014年3月23日晚間至3月24日清晨,由於進行已近一週的太陽花學運未獲得政府正面回應,抗議群眾因而於當晚7時20分突破行政院正門而進入行政院內。爾後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下達強制驅離指示,凌晨一到,警方在位於北平東路的行政院後門展開第一波的強制驅離行動,由於此處非媒體聚焦之地,部分學生與民眾遭鎮暴警察毆打,甚至有人頭破血流;凌晨4點,鎮暴水砲車駛入中山北路、忠孝東路口,對著在行政院內靜坐的群眾強力水柱驅離。最後在上班時間前,清晨6點26分鎮暴水車驅離中山北路與中山南路上聚集民眾,把群眾逼回到立法院,達成江宜樺院長「上班前排除一切障礙」的指令。佔領行政院行動失敗,而江揆與警察之作法也遭外界質疑已超出比例原則。
參考資料:
1.曾婉琳(2020)。這不是一場抗爭,這是一段過程:318 公民運動物件蒐藏在臺史博。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9期,87-132。
2.韓景樺(2016)。影響台灣民眾支持社會運動之因素-以318學運為例。新北市,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4-7。
3.許詩愷(2024/3/12)。太陽花10年後──10個值得被記住的關鍵字。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318-movement-10th-anniversary-10-keywords(瀏覽日期2024/10/16)
4.晏山農等3人(2015)。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紀錄。允晨文化,二版。50-69。
5.〈112-03-23監察委員新聞稿及調查報告〉: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96&s=26202
6.〈【TAHR PAS】2014夏季號:323~324行政院國家暴力專刊〉:https://www.tahr.org.tw/publication/1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