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市場多為露天的攤販市集和沿街常設的店鋪形式,日治時期為了解決公共衛生問題,開啟市場公設化的機制。明治四十三(1910)年,新竹廳興建公設市場,明治四十四(1911)年完工啟用,稱為「新竹市場」,為內部高度挑高的二層樓磚造建築,立面設有連續環繞的弧形拱窗和老虎窗,以利室內通風及採光。新式的市場具有改善公共衛生、增加地方財政的功用,並將城市空間改造成乾淨衛生的狀態。大正十二(1923)年改名為「新竹街消費市場」,昭和五(1930)年更名為「東門消費市場」 。今址為東門市場,民國六十六(1977)年改建,原建築物已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