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市場

清代市場多為露天的攤販市集和沿街常設的店鋪形式,日治時期為了解決公共衛生問題,開啟市場公設化的機制。明治四十三(1910)年,新竹廳興建公設市場,明治四十四(1911)年完工啟用,稱為「新竹市場」,為內部高度挑高的二層樓磚造建築,立面設有連續環繞的弧形拱窗和老虎窗,以利室內通風及採光。新式的市場具有改善公共衛生、增加地方財政的功用,並將城市空間改造成乾淨衛生的狀態。大正十二(1923)年改名為「新竹街消費市場」,昭和五(1930)年更名為「東門消費市場」 。今址為東門市場,民國六十六(1977)年改建,原建築物已不存。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貢獻者
  • 創作者
    臺灣寫真會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15
  • 媒體類型
    照片
  • 出版者
    台北市臺灣寫真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