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瑞三整煤場及汙水處理廠照

照片拍攝於民國70年,詳細記錄瑞三整煤場全景與下側瑞三鑛業的汙水處理廠。由於當時台灣的煤礦產業並無汙水處理設備,選洗煤後的汙水濁度高達三千以上,過去全都排在基隆河造成嚴重汙染。民國70年代以降因時代環境環保意識興起,礦務局發給各礦場公文應進行汙水處理之命令,並且規定汙水排放標準。礦工們印象中視覺上指標即排放的汙水應清澈到還能看見魚才能排放。右下側排水成瀑布樣為經過汙水廠處理後所排放出的清澈廢水,也象徵瑞三鑛業領先全國先行興建汙水處理廠保護環境之成果。汙水處理廠內部有四個沉澱池進行沉澱,需使用相關藥劑使雜質沉澱與淨化,沉澱池裡面的沉積物大部分為煤炭與砂石等沉積物,這些煤炭雜質約還有三千五百到四千的卡路里能量的煤炭。因此汙水處理廠設有汙泥處理設備,專門將沉澱物以機器壓製成炭餅再行販賣。炭餅雖為品質較差的煤炭,但因為還有約四千多卡路里可燃燒,業界將會炭餅再被製作成煤球販賣或燒水泥使用。汙水處理廠改善了原本排放流入基隆河的廢水,避免嚴重水質汙染持續惡化。而且經過汙水處理廠成功進行廢棄物回收並排放清澈廢水,煤炭沉澱物再利用產生具循環經濟價值,更可支援為汙水處理廠運作之成本。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周朝南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瑞三鑛業公司
  • 撰寫者
    王新衡
  • 創作者
    周朝南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新北市瑞芳區瑞三本坑旁展示室
  • 時間分期
    民國70年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