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灰壁,大家最先聯想到的多半是日式房舍的「編竹夾泥牆」,或傳統閩式建築的「土角壁」。但很少人知道,臺灣早期有部分戰後建築,也會將「灰泥」抹在砌好的室內紅磚牆上,作為面材,就像現在水泥工法的「細抹刀粉光」。
2023年修繕前期,我們在清理牆面附著物時,意外摸到牆壁的面層有不明突起物,湊近去看,露出了一撮像是麻繩一樣的東西。經過調查才知道是那是麻絨,會在養灰的階段添加,作用是提高施工的穩定性和防止龜裂。
灰作材料和工法,在水泥尚未普遍運用之前,曾是建築修造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被廣泛運用在建築基礎、牆身和屋面。因為覺得很有趣,所以我們決定也來復刻一下這項工法,找了老師辦理修屋協力工作坊,帶領有興趣的民眾從養灰做起。
養好的灰泥,後來陸續用在眷舍牆面、地板和窯灶的施作,每個步驟都用掉了大量的材料,所以後來養灰做了很多次。
每一次養灰,我最喜歡的始終落在跟麻絨有關的環節!有個步驟是學員們會圍成一圈一起撕麻絨和拌灰泥,麻絨撕得越細、和石灰攪拌得越均勻,都會影響最後灰泥的細緻程度。
通常這個時候,一起工作的大家會自在地聊天,輕鬆地分享自己專長和夢想,也暢聊著各自獨一無二的成長趣事!除了動作本身很療癒,也是互相認識的最好時機!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