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安柏要修房子之前,諮詢了有經驗的前輩,一起初步制訂修繕方向:儘量留下堪用的材料,透過整理重新再利用,既節約了建築廢料的清運,也可以省下一些材料的購買。
打著「省錢大作戰」的如意算盤,在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未曾預料的挫折,像是用高壓水柱一片片沖洗著表面沾滿乾涸青苔的黑瓦時,用掉非常大量的清水 ; 用磚槌一點一點去除沾附在表面的水泥渣子,更是耗時耗力,敲到肩膀勞損、懷疑人生!
一度停下來檢討,消耗是否不成比例?畢竟紅磚一塊才7元。而且舊磚規格不一,同個房子拆出來的就有5種尺寸,用來砌牆也不好施作。
環抱的疑慮一直持續到材料真的用上了才停止:整理好的黑瓦,用在廁所和後院,大約10坪左右的空間,紅磚拿來蓋了兩間廁所,和前後院的戶外透水紅磚鋪面。
這些帶有歲月痕跡、原地再利用的材料,讓修好的房舍展現在來人面前,顯得獨特而充滿故事。
修繕過程大量採用建築餘料和再回收材料,不能用短期的經濟效益來衡量,以現階段的臺灣來說,最貴的是人工。但決定讓「建築廢棄物投入循環再利用」,延長材料的生命週期,確實是符合流動部落心中認同的價值選擇。
而且雖然不完全是基於相同原因,但我們確實在前期整理房舍時,也觀察到早期眷村增改建的房舍裡,存在許多材料再利用的痕跡。我想這也算是一種入「村」隨俗吧!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