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高樓大廈垂直型的集合住宅,出電梯進家門之間,不存在公共區域讓人逗留和交流,生活在建業新村,隔著圍牆就可以探頭鄰居家的院子聊兩句。這種和鄰里之間很親近的眷村生活,對於從小住公寓或大樓長大的我們來說,是未曾有過的生命經驗。
在物資相對缺乏的早期眷村,通常是借醬油。做好的食物也會有和鄰居分享的狀況,像是喊隔壁鄰家的孩子一起過來吃飯。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與政策的變化,現在的建業新村,已經不流行借醬油。作為一個一直在修房子的眷村,大家會互相借來借去的東西,通常是工具和設備。
以住代護的政策內容,雖然逐年從居住型招募往商業型調整,但基本內涵依然保有全民修屋這個部分,現在的進駐者無論原先是什麼背景,都會在這裡接觸甚至學會很多和建築修繕有關的知識和實作經驗。
照片中的零夠車排排坐,是因為趕工而向鄰居徵召來的,這種工地施工小搬運使用的獨輪推車,承重好又靈活,村子裡有好多部,除了施工現場常見以外,也很常看見鄰居推出來追垃圾車。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