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眷村裡的煉瓦廠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後,至1949年間為接收期,國軍派員來台接收日軍軍事要塞及設施,也接受日遺房舍,整修後便是最早期的國軍眷舍。

於此期間,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大批遷台。為解決大批軍官住所需求,除了就地利用原有建物,也大量興建國軍住宅,興建地點通常選擇在原有接收基地上。此時期興建的眷舍,多為簡易搭建的克難房舍,左營海軍是以海軍總部為主要興建單位。其中1955年興建的海軍臨時克難房舍就是南建業。

位於左營海軍基地的合群、北建業、與明德新村,除了原有的日治官舍外,其餘以公地自建為主,其中北建業是日遺眷舍最多的新村,以住代護計畫活化區也座落於此。

列管的軍眷村,在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狀態體現在生活裡的方方面面,出門有海福專車、吃飯有糧票配給,軍方甚至有自己的煉瓦廠製作黑瓦供給海軍使用,在建業新村裡找到的舊黑瓦,有部分在背後印有海錨的圖案。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流動部落
  • 創作者
    流動部落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3/08/08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