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民國72年,拍攝地點於瑞三鑛業復興坑,照片中礦工為徐立雄,宜蘭大溪人。照片中礦工工人站在煤巷道上往煤面開採,挖掘處便是刈頭與二車處,工人處理煤面挖掘開端因此可站立採煤。一個採煤面長度約六十米,採煤面礦工用語稱呼為刈嘴;煤面最靠近煤巷處,也就是煤巷開發煤面的開端,礦工用語稱作為刈頭或二車,屬於煤巷中挖掘的分支點;刈頭煤巷再往上、往外挖掘處稱作三車,礦工稱最上端的挖掘工程稱作刈尾,煤巷的開挖最多稱呼到三車。礦工會用刈嘴、刈頭、刈尾、二車、三車形容礦工挖掘位置,如某位礦工於刈嘴的二車工作。一個礦工班中的靈魂人物為刈頭跟刈尾,刈頭為決定每日產量者,屬於副領班的角色由領班決定誰擔任,刈尾則屬於負責顧團隊者,有著監督工人工作、製作支架預防落磐、製作風道者。製作風道運用礦坑中的石頭以及木頭進行支撐與井支架架設,功能為預防採掘跡消失及引風入坑,以免刈嘴採煤的礦工沒有新鮮空氣可呼吸。因此刈頭跟刈尾都必須具有非常負責的態度,如果礦場領班不在時,由刈尾負責發號施令。礦場領班不一定要一同採煤,但如果發現哪裡採煤較慢、煤巷採掘難度較高則必須協同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