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事務,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J.W.Harwood)總教習督造,於1876年在旗後山上完工中西合璧的砲臺。砲臺基座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安置四門6.5公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正門為中式八字牆,兩邊用磚砌囍字。1895年2月1日,旗後礟臺火藥庫大爆炸,80人遇害,軍官4人斬首,萬國標被撤職,由劉成良(黑旗軍劉永福義子)接任防務。1895年10月15日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擊毀旗後礟臺門額。日軍開始登陸,迅即占領砲臺,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毀成為斷垣殘壁。二戰後,國軍於砲臺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旗後礟臺在2019年2月21日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