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馬錫山上食物地景

隨著「雲南反共救國軍」加入泰緬孤軍部隊,於1953年第一批來到台灣的雲南同鄉們,幾年後退伍,當時輾轉來到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光復溪河岸地,覺得這裡與雲南老家的地理環境相似、鄰近光復糖廠交通商業機能方便,一群剛退伍的雲南老鄉在此落因地生根,當時開墾山丘地於光復鄉大全村河岸地邊緣至光復鄉大興村馬錫山間,集體開墾安頓共食。


此圖為雲南老鄉李枝權故居的前院竹林,曾在馬錫山山腰帶著全家人開墾的李枝權雖離世已久,無人照料的家屋也坍塌多年,女兒李桂蘭回憶過去家屋旁除了種植當時的經濟作物橘子之外,還有一塊小菜園種著日常餐桌所需的食物,麻竹林也是當年菜園的一部分,而小菜園現在只能從高聳的竹林來辨識範圍。

李桂蘭說竹林過去作為除了作為地界標誌之外,夏、秋季雨後筍子冒出頭為餐桌加菜。處理多餘的麻竹筍需要由全家出動,分工合作切成細絲或薄片後裝罐靜待發酵發酸,開罐品嚐酸筍的時間由氣候的溫度影響發酵速度,完成的酸筍配著辣椒、大蒜、肉絲快火炒成酸筍炒肉,又酸又辣就是雲南家族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虞薪澄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