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豬舍前的遊戲區

隨著「雲南反共救國軍」加入泰緬孤軍部隊,於1953年第一批來到台灣的雲南同鄉們,幾年後退伍,當時輾轉來到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光復溪河岸地,覺得這裡與雲南老家的地理環境相似、鄰近光復糖廠交通商業機能方便,一群剛退伍的雲南老鄉在此落因地生根,當時開墾山丘地於光復鄉大全村河岸地邊緣至光復鄉大興村馬錫山間,集體開墾安頓共食。


雲南老鄉在馬錫山間開墾定居,民國50年代,政府推動家庭畜牧,以每戶為單位飼養豬隻,並協助運銷。馬錫山上的雲南老鄉們為了增加收入開始養豬,雖然收入增加但在山路運送豬隻或是搬運飼料都非常不便,於是老鄉們陸續搬下山在大興村聚落蓋屋養豬,重新開始生活。


此圖為雲南老鄉李枝權從馬錫山搬下山後在家旁邊蓋的豬圈,小女兒阿花與幾位玩伴在玩耍,李枝權的大女兒李貴蓮回憶當時家中成員都要幫忙照顧豬隻,舉凡餵豬、大灶煮豬食、沖洗豬圈,甚至接生豬隻等等,都是過去生活的一部分。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虞薪澄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