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是雲南普遍的街頭小吃,通常是用糯米或是紫米製程,蒸熟的糯米以杵缽舂搗成團狀,再以手塑成圓扁形後日曬風乾以便保存。
此圖為趙忠義示範用柴火烤糍粑,趙忠義為滇緬移民第二代,父親趙開華,雲南省耿馬縣人(現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過去曾任當地的縣議員,當時參加滄緬縱隊後帶著家眷一起跟著部隊來到臺灣,在民國50多年與老鄉們來到花蓮光復大興村的馬錫山腰開墾,自謀生活。
趙忠義從小成長在馬錫山上,他回憶過去老鄉們開墾的生活,小時後的山上沒有電沒有水,常常晚上就是老鄉們攜家帶眷互相串門子,在院子生起火圍著火堆談天說往事。每到過年時節,他的奶奶與母親就會製作糍粑作為年糕,小孩們就會圍著火烤糍粑,烤的過程需要常常翻面不然容易烤焦,烤熟的糍粑會緩慢地膨脹,外殼酥脆帶著米香,趁熱呼著氣用手撥開來吃,中間軟糯的糍粑沾蜂蜜就是人間美味。
※本筆詮釋資料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財團法人榮民榮眷基金會共同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執行「移動•行動-戰後臺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