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倡和

一人始唱之後,他人隨之應答相和,稱倡和。在《詩.鄭風》這首名為〈蘀兮〉的詩裡,我們第一次看到這個詞的出現:「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與此可以為互文的,是《禮記.樂記》裡這一小段記錄:「倡和清濁。」根據孔穎達的疏注:「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

過去的古典詩詞幾乎都搭樂曲,可以歌唱。先有一個人作詩,第二人在題目、韻腳上配合,互為酬贈,稱為倡和,也作酬唱。

這種音樂性的往從交遊,使得日臺人的語言障礙得以被跨越,成為日治時期臺、日文人交流一個重要的形式,而《東閣倡和集》即為一詩詞酬贈的現場生產後結集的詩歌作品。

基本資訊

  • 別名
    唱和
  • 撰寫者
    江寶釵
  • 參考資料
    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http://www.literaturetaiwan.com.tw/poetry/03/03_03_01.htm。
  • 時間起
    年代不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