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大甲往北港進香,當時人數僅百餘人,但到了西元1960年(民國49年)代,大甲鎮瀾宮與進香團已有極大的發展,西元1965年(民國54年)大甲進香團人數約有三萬二千至三千多人,包括步行和乘車者,是例年往朝天宮進香規模最大者(廖漢臣1965:74)。
西元1967年(民國56年)的《朝天宮沿革》(1967:89)也記載西元1965年(民國54年)大甲進香團的盛況:
「是年參加人數,計有三萬二千餘人,年齡高達82歲者一人,滿70歲者一百多人,分為二批,一批步行,一批驅車,分乘遊覽車112輛,小轎車30輛,機器腳踏車及鐵牛900輛,三輪車100輛,摩托車100輛,自行車900輛。陽曆四月八日早晨,由大甲啟程,徒步人數三千多人。」
西元1974年(民國63年)漢聲雜誌社英文版Echo的報導估計有三萬人(漢聲雜誌社1974:20)。西元1979年(民國68年)步行人數不到一萬人,但包括搭車、騎機車者,齊集到北港時卻多達十萬人左右(高綉蘭1979:61)
參考書目:
廖漢臣(1965),〈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臺灣文獻》16(3):69~83。
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1967),《北港朝天宮志》,雲林。
漢聲雜誌社(1974),《Echo》。
高綉蘭(1979),〈大甲鎮的精神堡壘:鎮瀾宮簡介〉,《臺灣風物》29(4):4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