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八)祝壽戲

扮仙戲充分表現出酬神與祈福的儀式行為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在此神聖性的時空範疇內,戲劇表演者本身即扮演神界各類的仙人,從上妝到出場,及手持具有象徵意義的吉祥物的呈現,表演者本身已超越了世俗性的範疇,而具備了神祇的靈力與意涵。

最常見的是扮八仙、扮三仙,後者即代表福、祿、壽三種理念的體現。八仙各有其傳說淵源,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八仙即八位具有不同象徵意涵的吉神,在其傳說衍變過程中,此八仙的聚合及其角色間的互動所呈現的情節和內涵,反映民間的價值理念以及對人生的期冀與追求。此外,並藉著神仙人物來超越俗世的種種限制,例如台灣民間最受歡迎的醉八仙。

台灣現存的五大劇種:北管、歌仔、布袋、傀儡及皮影,皆有扮仙戲的演出,後四者亦多受北管的影響,北管扮仙戲的劇目繁多,計有小八仙、醉仙、壽仙、蟠桃仙、蟠桃大會、三仙會、天官賜福、五福天官、南祠仙會、五文昌、長春等等。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黃美英
  • 取得方式
    訪談
  • 管理者
    黃美英
  • 別名
    十二、祝壽大典
  • 撰寫者
    黃美英
  • 創作者
    黃美英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82/03/28 ~ 1982/04/03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底片
  • 存放位置
    個人珍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