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是大甲神童團在北港中山路往朝天宮遊街的盛大隊伍,是民間各種「陣頭」團體之一種,一般較為人知的舞獅舞龍或宋江陣等陣頭,但也有大型神偶,如三太子、土地公等扮相的神偶,在廟會活動遊街助陣,也受到兒童的喜愛。
往昔台灣各庄里、氏族或行業,往往成立 非職業性的「子弟團」,開館學藝,有的以習武為主,有的以戲曲為主,即所謂的「武館」及「曲館」。這些子弟多利用閒暇聚集一堂,由老一輩教導年輕弟子學習武術或曲藝,藉此娛樂消遣,或練武強身,並可避免年輕人遊手好閒惹事生非。逢有地方上節慶廟會,便參與地方活動,為鄉親帶來許多武術技藝的表演。
這些「子弟團」的產生,主要是基於社群認同和宗教信仰,並透過活動的參與和表現技藝的機會,達到社群間的競技及個人成就動機,藉此強化個人在社群的角色和地位,並消弭社群間長期接觸可能造成的緊張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