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西元1987年(民國76年)以來,鎮瀾宮董事會特別關切媽祖進香的歷史及其意義的詮釋,不但出版新的廟志(1987,1990),並重新修改以前廟志的進香歷史,董事董振雄先生也對外界發表文章,欲「更正」進香歷史的詮釋;董振雄認為古時是趁清明春耕,前往笨港乘船渡海至湄洲祖廟謁祖進香,後因日治時期及大陸淪陷,無法回湄洲,乃權宜至笨港進香。
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笨港遭洪氾後,天后宮被洪水沖毀,居民疏遷於現在的北港、新港、南港定居,而大甲鎮瀾宮進香團遂改往北港(董振雄1988:13)。
綜合整理各方資料及實地調查結果,大甲媽祖進香的歷史演變,大致有四個重點:
1.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曾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
2.日治初期至1987年往港北朝天宮進香。
3.1987年至1990年往湄洲祖廟天后宮、港里祖祠天后祠。
4.1988年迄今,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參考書目:
張慶宗、陳永騰(1981),〈大甲鎮瀾宮的肇建與北港進香〉,《臺灣文獻》32(4):178~183。
董振雄(1988),〈大甲鎮瀾宮戊辰年天上聖母遶境進香記〉,《民俗曲藝》53:1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