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進香的由來和組織,顧頡剛認為是從周代的「社祭」演變成為後來各地各村的「社神」崇拜,因此,進香信徒所組成的「香會」,即是從前的「社會」(鄉民祀神的會集)的變相(頁11)。
換言之,由於風俗演變,古代的固定的「社會」演變為流動的「社會」,流動的「社會」有二種:一種是從廟中舁神出巡的賽會,一種是結合了許多同地同業的人齊到廟中進香的香會,後者是指香客到遠處的神佛面前進香的風俗(頁12)。
此外,也有替人「帶香」的風俗,「天津每年到妙峯山進香的人很多很多,有一種風俗是帶香會,有的是團體,有的是個人,據說不下二百餘處。替人帶香,亦是一項心願。」(頁205)
參考書目:
顧頡剛(1969),《妙峯山》。中山大學民俗叢書。臺北:福祿圖書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