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進香是由正爐主、副爐主及頭家負責,而且有兩尊「進香媽祖」,平日分別供奉在正、副爐主家中,因此稱為「正爐媽」、「副爐媽」,只有在進香前請到廟裡,兩尊大小尺寸並不相同。遍訪一些鎮上的老輩及歷屆爐主皆不知其來源?兩尊神像究竟是在何時雕塑?是否是從他處分香請來的?這些問題皆欠缺文獻可考。
鎮瀾宮也欠缺這兩尊進香媽祖的資料,鎮瀾宮志只記載其「開基媽祖」是林姓夫婦從湄洲朝天閣請來臺的,目前這尊「開基媽祖」仍供奉在宮中。但值得探究的是:為什麼兩尊進香媽祖分別供奉在值年正、副爐主家中?為何民間有一些關於這兩尊「進香媽」的不同傳說?
西元1974年(民國63年)漢聲雜誌社出版的英文版《Echo》的訪問報導,大甲鎮瀾宮的「進香媽祖」前後分為兩尊——大媽(Big Ma)和二媽(Second Ma),「大媽」遠在日治之前每十二年往湄洲進香,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與大陸的往來受阻,才停止往湄洲進香,然後才往當時島內具有影響力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並且從北港朝天宮請回一尊媽祖,這新的媽祖便每年回北港祖廟,剛開始時,「大媽」並沒有一起到北港,後來才一起前往北港,為了區別「大媽」和「二媽」之間的不同,「二媽」比「大媽」高出三或四吋。另一個流傳在大甲的故事,是「大媽」如何和北港的神像換錯(漢聲雜誌社 1974:3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