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漢臣(1965:74~76)提到例年進香團中,規模最大的是大甲進香團,其中又提到:進香是指下級的神往謁上級的神而言,俗稱「掛香」,到朝天宮進香的各地媽祖,除有分靈之外,在神格上和朝天宮媽祖並無什麼差別,故朝天宮不稱「進香」而稱「交香」,大甲鎮瀾宮是其中之一,並且舉行「乞請靈火」的儀式。
李獻璋(1967:293)認為有一些自負比北港媽祖資格更老,或與湄洲有直接的聯繫的宮廟就不曾來北港掬火。至於到北港掬火的廟,有的有神轎,有的只是捧神像來。神媽到了,即被請進神房安置,謂之做客。割香團中有的只用牲醴,有的刣豬羊祭拜媽祖,大甲有神轎,也要分祭肉回去。各割香團要回去時才開始舉行「戛火」「過爐」,大家競相叫道「大甲媽轉來去喔!」,神像則不能回頭,怕靈氣會被留在廟裡。
劉汝錫(1986:31)指出日治以前,以南瑤宮笨港進香團的規模最大,日治以後,大甲媽祖往北港進香團則後來居上,人數高達五萬人。
參考書目:
廖漢臣(1965),〈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臺灣文獻》16(3):69~83。
李獻璋(1967),〈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下),《大陸雜誌》35(9):286-293。
劉汝錫(1986),〈從群體性宗教活動看臺灣的媽祖信仰〉,《臺灣文獻》37(3):2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