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香」一詞,見之於《辭源》,為「拈香」之意,《辭源》並引宋代《朝野類要》(頁208)所載:「北宮聖節及生辰,必前十日車駕詣殿進香。」據此說,進香含有「詣廟祝壽,點香祈拜」的儀式意涵。
《辭源》並沒有提及「割火儀式」。換言之,《辭源》所解釋的「拈香」一詞,可能不包含「割火」之意,方志中關於祭典的記載,常見「拈香」和「進香」之詞,但也缺少「割火」儀式的說明,如《古今圖書集成》的〈歲功典〉有:「宣化鎮。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帝誕辰。拈香奠觴獻果,焚誦祈拜。」
由此可知「進香」的基本形式,是指廟方或團體或個人,前往廟宇的神前燒香禮拜,但各地區的民俗信仰,流傳久遠,各自也發展出不同的儀式活動。
在台灣,看似繁複多樣的媽祖儀式活動,基本上是由地方之間的宮廟、神明、香火(或靈力)和信徒交互構成儀式的運作網絡,因此在「神明」、「香火」、「靈力」和「人」之間的互動關聯,透過各種儀式表達當中的象徵意涵,構成信仰文化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