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鎮北門砲台其原始基座,據說為1681年(明永曆35年)建的港口防砲,清代也在這裡設防汛據點,砲台所在的小山頭,是清代地圖所畫的「涼傘嶼」。目前所見雄鎮北門砲台,則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是「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政府驚覺日本人西洋人,企圖以武力占領臺灣,再不加強軍事防禦,臺灣將被占領。於是沈葆禎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建雄鎮北門砲台、旗後礟臺以共扼打狗港,於1876年(清光緒2年)完工。砲台聘英國工程師設計,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1894年(清光緒20年)又增置兩門4.5公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雄鎮北門砲台屬不規則橢圓砲台,用紅磚、咾咕石、鐵水泥建成,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國式城門,其上有五個雉堞,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日治時期在砲台旁邊又增加了信號台、海水浴場、宿舍等建築,單純的砲台環境從此變得雜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