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進香形態和割火儀式比較簡樸,進香團隊的組成也僅是建立在核心儀式的需求上。當時,進香媽祖是由值年的爐主負責,爐主須親自恭請神像前往目的地,另需人負責割火儀式盛載香火的「香爐」。後來演變由轎夫扛抬進香媽祖的神轎,另由挑夫負責香火爐,形成日後的「大轎班」和「香擔組」。
「香擔組」主要是當地的信徒肩挑割火用之火缶,俗稱「香擔」,步行到北港割火,去時並無火種,割火儀式後來取得香火,回程需不斷添加檀香粉末、肅柴等,不能讓香火熄滅,香擔不得回頭轉向,需保持絕對之潔淨,返回大甲後,再擇吉時合火。
1. 日治時代:三、四人輪擔。
2. 戰後至西元1970年代(民國59年):以大甲人為主。
3. 西元1970年(民國59年)左右:發展為兩班,大甲的橫圳班和大安鄉的溪洲班(海口班),一年一輪。
4. 西元1988年(民國77年):改往新港遶境進香,取消割火儀式和香擔組。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