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碼頭工人訓練之卷

本件為民國42-44年(1953/02/11 ~ 1955/09/02)美國國際合作總署函基隆港務局,意為近來進口物資損壞較多,擬請港務局開班訓練工頭事。港務局回覆擬開辦碼頭工人子弟職業學校的文件。

      基隆港為接收美援物資的主要港口,時任基隆港務局長徐人壽,原為重慶交通大學水力工程教授,來台後對基隆港港口的修復與經營著力甚多,但始終無法掌控當時的碼頭裝卸工人又因日治時期的寒力逐漸適應,提前需要引入新血,與相關單位考慮後,在民國45年7月召開籌建會議,決定於同年9月1日進行「裝卸工人發展」所」 。

      籌備會議上決定,「裝卸工人發展所」預定招收學生四十人,暫以15至18歲之碼頭工人子弟為限,入學三年結業,然後分派各碼頭服務。委員會負責,正式開始後,將視需要再增設設備,大量安裝卸貨人員;其教授根本及學生的學雜費,則由碼頭工會支付。

     「裝卸工人養成所」決定開辦後,由於免除其學費,並保證就業,於是在基隆港碼頭工作的中南部(尤以台中幫)的碼頭工人,回鄉引其子弟弟北就讀,反而鮮少有基隆市當地的碼工子弟,特殊形成了碼頭就學文化,同時,進一步強化了碼頭工人隊班裡的家鄉宗族文化祭祀圈。

      因為碼頭工作的變遷,「裝卸工人養成所」也有不同的學制以及不同的地點,最後一代的養成所稱為「基隆港務局訓練所」,位於東海街一號。港務局貨物化後,由升恆昌消防商店承租,疫情成為來台遊輪旅客購物地點。COVID-19爆發後,來台旅客銳減,升恆昌消防退租後,目前閒置中。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國史館
  • 資料來源
    國史館
  • 撰寫者
    葉玉雯
  • 創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濟建設委員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53/02/11 ~ 1955/09/02
  • 媒體類型
    文件
  • 存放位置
    國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