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風災水位高度線看水利設施的災害防治功能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從風災水位高度線看水利設施的災害防治功能

嘉南大圳自1920年開工已屆百年,時至今日,這座水利設施依然是嘉南地區重要的灌溉設施,其背後是百年來水利職人日常維繫與經驗傳承的結果。他們的故事,值得被細細紀錄。

嘉南管理處東口工作站旁的曾文溪護岸邊,有幾條標示著歷年風災水位高度的手繪白線。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石振洋副工程司說明,歷史上的曾文溪,曾有四次改道,分別發生於1823年、1871年、1904年及1911年,戰後雖然未曾出現規模如此劇烈的改道,卻也面臨了數場強降雨的挑戰,以單日雨量達 1000毫米的風災為例,一共發生三次,分別為1959年的八七水災、1996年的賀伯颱風,以及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

其中莫拉克颱風與八七水災時最大的不同,在於當時已築有曾文水庫,曾文水庫庫容為5億立方公尺左右,當時進入水庫的洪水量卻為16億立方公尺,因此當時水庫蓄滿後,剩下10億左右的水便會進行排洪,但如果沒有曾文水庫,莫拉克颱風的災情將會超越八七水災,而曾文溪的第五次大改道,也可能會在那時出現。因此,水庫的用途不僅在於蓄水,更有防洪調節的功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從風災水位高度線看水利設施的災害防治功能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Media&id=218602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創作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1/2/19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