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描述了水稻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到春耕、夏耘時節,就是農夫最忙碌的時候,播田是一年中的大事,穀笠合作社契作的稻田也是跟著節氣走。 現今農業機械化普及,插秧早已由手工轉為機器代耕,水稻生產的環節更加地省時省力,手工插秧也就更罕見了。插秧不是件簡單的事,長輩總說,「要學會插秧,先學走路!」意指水稻田的環境是非常泥濘的,稍有不慎便會跌入泥地裡,弄得一身狼狽。插秧像是練武一般,需穩住下盤、腳步,才能走好每一步,因此走路這個基礎是重要的!再來是手的姿勢,必須一手拿著秧苗小片、一手分撥苗株,一次只能撥三到五株,這是最適合的數量,然後再輕輕地點播入土裡。秧苗也不能種得太深,這會讓根系無法呼吸,這是需要靠經驗與手感的。 插秧的過程也考驗著身體的耐力,腰會疼、手腳會痠、口會渴、心亦會浮躁,種種的五感知覺都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是一種說服自己能夠堅持下去的毅力。 插秧之後不久還要補秧,為什麼需要補秧呢?補秧就是把田裡空缺的地方補上新的秧苗,以穩定生產。因為福壽螺會在水稻種植之初,大量啃食秧苗,造成農民的損失,因此在水稻的種植上,補秧是一件看似簡單卻重要的工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